研究型审计助力审计监督更精准
阅读次数:95 时间: 2024-11-18
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审计机关要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研究立项、谋划实施,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分析提炼、提出建议,做到一条主线双向贯通、首尾循环、正反可逆,提升审计监督的精准性、有效性。
一、强化理论研究,提升监督精准能力
理论研究是推动研究型审计发展的基础。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的研究,认真研究审计对象,做实审前、审中、审后研究,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不仅把审前研究作为审计业务开展的“指挥棒”“方向标”,作为审计实施的“先手棋”;而且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研究,优化审计项目管理流程,探索实践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质量管控体系,及时分析研判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变结果管控为过程管控,以规范的过程管理确保审计质量;还要深入开展审后研究,扩大审计结果精准运用广度,提升审计成果精准运用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审计机关还应该关注国际审计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研究型审计国际化发展,确保审计监督更精准。
二、强化人才培养,提高监督精准质效
人才是推动研究型审计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监督精准度、有效性的基础。对审计机关来说,强化人才培养,提高监督精准质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监督的精准度和质效。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一要完善招聘制度。在招聘审计人员时,应注重对其专业背景、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和选拔,确保招聘的人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求。二要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能提升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建立一支具备研究型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审计团队,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三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促进其发挥潜能、提升能力。
三、强化数据分析,提高问题的精准度
数据分析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审计机关要通过推进研究型审计,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精准度和质效。一要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数据分析,充分挖掘项目所需的内部存量数据,依据数据分析思路,不断扩展外部数据采集覆盖面,构建高效数据分析模型。在审计过程中,要打通数据壁垒,开展跨部门、跨系统、大范围、多角度的数据比对分析,利用财政供养、社保、国库集中支付等数据,提高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风险的精准度。二要优化“业务+数据”审计模式,加强业务、数据协同作业。运用“建模”数据分析模型,将问题线索迅速挖掘出来,从传统的手工看账查账向智慧审计转变,实现项目疑点同步分析、同步落实、同步反馈、同步整改,提高审计问题挖掘效率。三要强化技术赋能,推动大数据审计见实效。使用数据库+地图查询轨迹,扩展数据分析覆盖面,融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审计”模式开展社保、资源环境等项目审计,使用SQL-server数据库软件对部分关键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汇总,并将“北斗”定位提供的经纬度数据用“奥维”地图互助查询系统进行还原。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数据库、无人机等新技术,打通审计堵点、难点,推动大数据审计效率更高、效果更实,为审计项目提供精准问题线索,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精准性。
四、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精准建章立制
制度建设是推动研究型审计发展的根本保障。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等方式,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精准性。审计机关通过完善贯通协调机制研究,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等部门协调配合,强化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强化审计成果精准运用,推动整改取得实效。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和转化,从宏观上分析问题成因,从体制机制、制度的层面提出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发生的办法,有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推动审计单位精准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促进审计成果精准转化。
作者:莒县审计局 贺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