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审计视角下县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阅读次数:21   时间: 2025-10-1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强则县域强。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县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审计监督视角出发剖析了当前县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评价体系不完善、权益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并从经济、政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加强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县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一直处于弱势,与大城市相比,县域科技人才总量相对匮乏,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到大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县域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数量有限,且部分人才在成长后选择流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导致县域科技人才存量不断减少。例如,在一些农业大县,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域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从人才类型看,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重偏低,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集中在教育、卫生两大系统,特别是经济金融、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新能源化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整个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专业结构来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匮乏;传统行业人才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少;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明显不足,与区域支柱产业匹配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更为紧缺,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审计发现在县域制造业领域,机械制造、传统加工等专业的人才较多,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人才短缺。从年龄结构来看,科技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年轻科技人才比例较低,后备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县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三)人才流失严重。县域科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制约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凭借优越的工作条件、丰厚的薪酬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县域科技人才外流;另一方面,县域内部缺乏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发展平台,导致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对某县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县域企业的科技骨干人员,由于在企业中难以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和晋升机会,选择跳槽到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企业。

(四)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县域科技人才在工作中存在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一些科技人才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由于缺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机会和平台,其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此外,县域内部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对科技人才的项目申报、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对某县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县级农业科技人才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由于推广渠道不畅,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县级人事职称评审发现,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三重三轻”问题,即重论文数量轻实际贡献、重期刊级别轻成果转化、重资历年限轻创新能力,导致科技人才放弃研发项目,转而从事短平快的理论研究。许多科技工作者过度追求短期内可见的学术成果,热门领域容易发文章、拿经费,导致资源和精力集中追逐热门,忽视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很多科技工作者为了多发论文、多接课题增加履历,对科研项目不是深入研究下去,而是“赶时间”结束课题,“灌水”发文章。更有甚者,通过第三方代写低质量甚至虚假的论文。在成果转化领域,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不愿转、不敢转”现象突出。

(六)权益保障机制不足。县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发现,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限制。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科研、生活、职业发展等多重压力交织,导致部分优秀青年人才流失或创新活力受抑。许多部门虽出台了良好政策,但在基层单位落实时,往往因为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服务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政策落实大打折扣。

二、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对科技人才建设的投入不足。一方面,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不足,限制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如一些贫困县由于财政困难,无法为科技人才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县域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是人才引进政策缺乏吸引力,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在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力度较小,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科技人才。二是人才培养政策不够健全,缺乏对本土科技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导致本土科技人才成长缓慢。三是人才激励政策不够有效,对科技人才的奖励方式单一,主要以物质奖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和职业发展激励,无法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一方面,县域文化氛围相对保守,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导致科技人才在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和阻力。另一方面,县域生活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匮乏,无法满足科技人才及其家属的生活需求,影响了科技人才在县域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一些县域的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医疗条件有限,使得科技人才在子女教育和家人健康方面存在担忧,从而选择离开县域。

(四)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够科学,过于注重学历、职称等外在因素,而忽视了科技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科技人才的水平。二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够灵活,科技人才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存在障碍,限制了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三是人才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在科技人才的生活保障、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够到位,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审计建议

有效发挥审计在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战略中的监督、服务和保障作用,针对当前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环境不优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以下审计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增强人才吸引力。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政策。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的力度,为引进的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本土科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活动,提高本土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守家在地”的产业人才队伍。在人才激励方面,丰富奖励方式,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和职业发展激励,如授予荣誉称号、提供晋升机会等,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县域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另一方面,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县域的生活质量,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如,可以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学校,为科技人才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科技人才及其家属的健康。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县级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提高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支持科技研发等。一方面,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根据科技人才的学历、职称、业绩等因素,给予相应的薪酬补贴,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为科技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支持他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四)健全管理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健全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综合考虑科技人才的学历、职称、业绩贡献、创新能力等因素,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反映科技人才的水平。二是构建全人才生命周期培养体系。在有条件的县域实施青年人才“蓄水池”计划,设立“博士创新种子基金”,对入站博士给予一定启动资金;设立领军人才“攀登工程”,实施“一人一策”定制化支持,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给予资助;实施技能人才“工匠计划”,建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认证”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技术工程师班”。三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单位、行业之间的壁垒,建立人才流动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人才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强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成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为科技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生活保障、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提高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五)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推动人才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深化问题整改督促,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限,加强跟踪检查,确保整改到位;对屡审屡犯的问题要深入分析根源,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另一方面,加强审计结果共享与联动,将审计结果及建议及时提供给组织、人社、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作为优化政策、考核评价、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形成监督合力。再一方面,推动建章立制,针对审计揭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治本之策,推动相关部门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建立健全符合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县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实现三个转变:从“政策驱动”向“生态驱动”转变,构建涵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完整生态系统;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打造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网络;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实施“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的战略升级。

唯有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生态优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让科技工作者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作者:山东莒县审计局 贺方志

    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晶都国际C座2单元2003 邮编:250101 联系电话:400-1234-123

    Copyright @ 2020-2030 ,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4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