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一波翡翠千重秀——聊城市审计局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纪实
阅读次数:72 时间: 2025-08-20
按:《中国审计》杂志2025年第15期“封面专题”刊发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大运河沿线审计机关服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审计工作情况。其中,以《一波翡翠千重秀》为题,报道了聊城市审计局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有力审计助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两河明珠”城市工作。原文如下,现予转发。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傍城而过、大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两河交汇”及“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独特风貌,有“两河明珠”“江北水城”美誉。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虚实”交融,是一条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廊。
近年来,聊城市审计机关围绕市委、市政府黄河运河交汇带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部署,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对运河文化保护政策执行、重点文旅项目推进、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以及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揭示风险隐患,破解淤点堵点,助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两河明珠”城市。
呵护大运河生态成色
生态环境是运河人文的天然屏障。近年来,聊城市系统推进实施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着力修复森林、河道、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打造运河绿色生态廊道。
为监督检查这些措施贯彻落实情况,2022年,聊城市审计局组织开展全市水资源保护利用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了大运河聊城段主河道两岸各两千米范围核心监控区内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整治修复工作进展,大运河沿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核心监控区内污水、固废收集处理以及财政保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项目建设运行绩效等情况。
运河沿岸核心监控区制度是传承、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最严格保护“红线”,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统筹安排,实施严格的用途管控,通过严格准入管理、强化风貌引导等,进一步提升大运河保护管理水平。
“通过审计,发现大运河聊城段主河道两岸两千米范围核心监控区内违规建设畜禽养殖场,存在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运行不规范及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产生水污染隐患;同时也发现大运河沿线一些入河排污口存在人为违规排污和乱倾乱倒垃圾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运河的水质。
针对这一问题,审计推动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开展联合排查,重点排查粪污处理设施运行、资源化利用及大运河周边水体污染等情况。通过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落实“一户一策一档”,实行销号管理和逐步退出机制。问题整改后,运河周边清理拆除违规养殖场等各类违规点位20余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审计督促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的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聊城市水利局统筹部门间力量,切实做好县、乡、村三级联动,压实河长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2022年年底,聊城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河湖长制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河湖长制履职能力,提升河湖管护水平;2023年,启动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行动(2023-2025年),统筹水生态保护和水文化传承,加大重点河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
通过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等综合治理工作,运河水质逐渐改善,水质稳定在11类以上。如今,一幅水清岸绿景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千里生态画卷在运河两岸徐徐展开。
筑牢遗产保护“防火墙”
大运河聊城段流经临清市、茌平区、东昌府区、阳谷县等6个县(市、区),沿线分布多处节制闸、桥、码头,以及临清运河钞关、山陕会馆等多处见证运河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遗存。
2023年,聊城市审计局组织开展全市文旅融合政策落实和宣传文化旅游发展资金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聚焦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实,重点关注运河古船闸、码头、古桥等古代水利设施保护展示,沿岸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审计调查发现,大运河核心水利设施遗存保护较好,相比之下,运河沿线古建筑、古民居保护是个短板--临清市冀家大院等部分运河沿线建筑、民居不同程度地存在墙体酥碱、屋顶坍塌漏损等损毁现象,亟须保护性修缮。
“运河沿线的古建筑、古民居是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保护管理不善的根源在产权划分不清晰,保护责任落实不严格,保护机制不健全。”在反馈问题、直指要害的同时,审计部门提出对失修遗迹加快抢救性修缮、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厘清文物权属关系、划分落实管理责任等审计建议,得到文旅部门的积极响应。
“我们向古民居所有人下达文物修缮告知书,指导修缮工作有序展开,按照文物保护级别、现存状态进行分类管理,明确轻重缓急逐一编制修缮方案,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修缮维护。”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在审计推动下,2023年,临清市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冀家大院进行修缮及保护区划内环境改造整治,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主体加固、彩绘修复、防潮处理,目前已面向市民游客开放。院内穿堂、廊坊、绣楼、耳房、橱室、影壁等建筑多达六十余处,木雕、砖雕、石雕装饰随处可见,重现了故居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昔日景象。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经常性的管理修缮。审计发现,一些修缮项目进度缓慢,一些项目管理不规范、不精细。位于东昌府区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藏陶瓷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未按合同约定派驻监理人员,留下质量隐患;在临清,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鳌头矶维护性修缮、运河钞关南苑施工及油饰彩绘维修保养等4个项目未编制保护方案,未经国家文物部门审批;在阳谷,七级码头遗址、七级运河古街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存在招标管理不规范、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足等问题……
“我们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强项目采购及实施监管、强化运河文化遗产安全巡护和活化利用等建议,加快运河沿线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推进。”市审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此,市委、市政府建立文物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将文物执法巡察、文物安全通报、约谈和责任追究等纳入工作协调机制,专门出台《聊城市文物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为大运河遗产戴上安全“金钟罩”。
护航文旅融合“出圈出彩”
如何将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聊城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工作为抓手,持续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有座“水上古城”,原为北宋时期的城垣,呈正方形,被面积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水包围,形成“城在水上飘”的独特景观。2020年5月,聊城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立项总投资15亿元的中华水上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旅游项目。
在全市文旅融合政策落实和宣传文化旅游发展资金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了解到,该项目涉及历史遗迹和文化保护利用等29个子项目,串联起东昌湖旅游区、运河景区与古城景区,建设工期至2023年5月。经过深入核查,审计发现,截至2023年6月,只有17个子项目完成建设,项目整体推进缓慢。
审计反映问题后,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强化对重点文旅项目的服务保障,打通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优化要素供给,加快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发挥效益。如今,中华水上古城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完整延续保留了道署东街、状元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光岳楼、海源阁等2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涵盖绮园、七贤祠等景点,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举一反三,系统梳理全市文旅项目建设情况,建立全市重点文旅项目库,实施月调度机制,对市级以上重点文旅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在临清市,审计发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建设项目进展缓慢,运河钞关片区旅游服务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多个项目未启动,影响文化公园整体效果。
究其原因,在于建设项目涉及重点文物保护利用、运河环境整治、古城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展示展览等多项内容,工程规模大、涉及部门多,因手续繁琐、经验不足、产权复杂、资金缺口等多重因素导致投资进度滞后。
在审计推动下,临清市强化资金保障,加快推进工程进度,编制《临清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全面推进文旅全域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品质,推动运河文旅产业从粗犷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
2025年4月,聊城市政府印发《聊城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围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文化创新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旅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和任务清单,强化政策和要素支持,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走深走实。“聊城市审计局将立足主责主业,持续关注方案涉及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助力擦亮大运河文化名片。”聊城市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
作者:邵彩霞 高爽 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