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系统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研究
阅读次数:34 时间: 2025-09-10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实现国家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也要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审计工作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以推进“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为契机,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已成为当前审计系统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是推动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审计项目立项层次不高。部分审计机关在项目立项时,没有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导致审计资源分配与政策导向脱节,影响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审计工作没有围绕中心大局,无法突出工作重点,缺乏长远性、科学性,对宏观角度考虑不够,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存在“重年度计划轻中长期计划”的问题。
(二)实施审计过程执行不严格。一是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未进行风险评估,审计工作方案制定不够详细和具体,执行不够全面,缺乏审计调整方案会议记录等。二是审计进点会筹备工作不到位。审计工作中,经常由于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充分沟通,导致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不畅,影响审计进度。例如,未提高明确审计范围、目标及时间安排,可能导致重复沟通或提供资料不符合要求等情况,从而降低审计效率。三是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证据缺乏关联性、可靠性和适当性。例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对电子数据采集和处理情况的记录,从而对支撑审计定性的问题缺乏足够证明力。四是审计人员查证问题不深不透。审计人员在查证问题时不够深入,缺乏对案件线索缺乏敏感性,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导致角度存在偏差,对重大问题的职业审慎不够,导致许多潜在的案件线索被忽略。
(三)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一是审计文书政治站位低,审计报告质量差。部分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文书时,未能从国家治理层面、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出发,缺乏对党和国家宏观政策走势的深刻理解,导致审计报告缺乏全局性和战略性。二是对违规事实表述不完整、引用法规不准确等问题,导致问题认定不准确,影响审计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三是对审计报告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记录不详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审计问题整改缺乏钢性约束。一是整改联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仅停留在信息交换层面,未实现多部门联动督办、贯通协同,导致整改合力不足。二是整改责任落实模糊。整改责任未明确分解至具体部门和责任人,没有建立整改台账并实行销号管理,导致整改任务推诿扯皮。三是审计整改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制定相应的审计整改督促管理办法,来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力度和责任约束。同时,由于审计任务重、审计人员不足,审计机关对整改过程的跟踪监督不足,大多情况仅依赖被审计单位上报的整改报告,缺乏现场核实和审计“回头看”行动。
(五)作风建设不扎实。一是审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履职能力不足。部分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影响项目推进速度,在审计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对细节把控不够到位。个别审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廉洁从审观念滞后,违反廉洁纪律,严重破坏政治生态与审计权威性。二是审计现场廉政监督不到位。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中缺乏廉政意识,影响了审计干部的良好形象和审计机关的优良作风。三是审计文化建设不足。审计文化建设既要有物质保障,也要有精神支持。然而,一些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存在着重视业务工作,忽视审计人员的精神需求,影响了审计队伍的稳定性和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认真研究部署审计项目立项研究工作。一是完善项目立项研究组织体系。成立审计项目立项研究小组,专门负责年度审计项目立项研究工作,为审计项目部署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突出审计项目立项的政治性。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各项政策贯彻落实、资金重点、社会热点、群众焦点等,深入领会把握习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增强审计计划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三是注重项目立项研究的建设性。全面收集政策资料,建立审计项目基础资料数据库,集中研究分析各被审计单位的基础资料、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往年审计发现问题等,充分论证审计的必要性,提前定准审计目标、找准审计重点,确保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报告。四是强化项目立项研究的持续性。加强立项研究与审计工作中长期规划的有效衔接,系统谋划、滚动实施,持续收集和更新储备项目情况和内容,为审计工作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一是做深做实审前准备工作。坚持“谋定而后动”的工作理念,研究出台《审前调查管理办法》,明确审前调查的责任科室、时间安排、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风险点,明确审计目标、重点和措施,为编制科学、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依据。二是开好审计进点会。审计项目牵头科室负责出台统一进点会模板,各审计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前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确定好会议时间、地点、议程和参会人员,做好会议筹备工作。三是完善审计证据。审计过程中,要严格实行全过程留痕管理,对重点环节进行集体研究并记录,确保审计过程合规、可追溯。审计组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开展工作,做到证据充分、适当。四是要查深查透。要牢固树立查处重大问题和发现案件线索的意识,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要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认证,不断拓展思路。同时,要充分发挥联动机制,借助纪检监察、司法、税务部门力量参与案件查处,深挖案件线索。
(三)抓好审计成果利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审计报告的服务对象是地方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因此在撰写过程中应体现出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敏锐的政策把握能力。审计报告应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反映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和问题,服务大局;二是准确规范审计定性、处理、处罚意见。要强化对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所运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做到定性处理处罚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在分析审计发现问题时,要着重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即主观上看动机、客观上看程序、总体上看结果。要准确表述被审计单位的违规事实,准确引用法规,确保审计结果合法、公正。三是做好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反馈意见的记录。审计结束后,在撰写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时,需要确保内容既专业又具体,同时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确保审计结果准确可信,客观公正。
(四)提升审计整改实效。一是完善整改联动机制。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行业主管部门贯通协同,共同搭建信息工作交流平台,定期通报审计查出问题,合力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同时,推行专题询问机制,协调配合人大,就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情况首次进行专题询问。二是强化整改问责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负责。对整改不到位的,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规范整改督查考核机制。出台《审计整改工作督促落实管理办法》,采取审计组长签订《审计整改落实情况承诺书》等方式,将整改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实行挂销号清单对接制。
(五)构建“三位一体”的作风建设体系。一是以制度建设立规矩。完善审计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审计现场管理办法》等制度,并通过学习宣传、培训等方式,加强对相关制度的和审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审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二是筑牢现场审计监督防线。将作风建设贯穿审计现场管理全过程,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廉政教育活动,时刻提醒、告诫和监督审计干部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规范现场访谈、审计取证、资料交接等关键环节操作,以规范严谨的现场管理维护审计公信力。三是是以文建设树新风。通过在审计组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等多种方式,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整合,让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受到党建设文化的熏陶,增强责任事情和使命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
作者:青岛西海岸新区审计局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