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文化审计的实践与探索

阅读次数:22   时间: 2025-04-29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基层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基层文化领域经济活动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开展文化审计,有助于规范文化资金使用,促进文化政策落实,提升文化单位绩效,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然而,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文化审计工作中面临诸多困境,需要积极探索破解路径,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文化审计面临的困境 

(一)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基层审计机关编制有限,人员配备不足,而审计任务繁重,涵盖财政、民生、经济责任等多个领域。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分配到文化审计的力量更是捉襟见肘。以某县审计局为例,全局在编人员30人,每年需完成各类审计项目50余个,平均每个审计人员要参与多个项目,难以集中精力深入开展文化审计工作。此外,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流动频繁,部分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转岗或退休,新入职人员需要时间积累经验,导致审计队伍不稳定,影响文化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

(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文化审计涉及文化艺术、文物保护、文化产业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然而,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审计专业出身,对文化领域的知识了解有限,缺乏文化产业运营、文化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文化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不够深入,提出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审计时,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无法准确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性,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方法相对滞后。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在文化审计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如查阅财务凭证、账目等,对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审计技术运用不足。文化领域数据量大、来源广泛、格式多样,传统审计方法难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和处理,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覆盖面有限。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手段,难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和风险,影响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对文化企业审计时,若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则难以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问题。

(四)审计评价标准不完善。文化审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其审计评价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文化审计中缺乏统一、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对文化项目的绩效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审计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多,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例如,在对文化艺术创作项目审计时,如何评价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导致审计人员在评价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文化审计的破解路径

(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针对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基层审计机关可以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一是加强内部协作,打破科室之间的壁垒,建立文化审计团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文化审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借助外部力量,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审计。例如,与文化、财政、税务等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对文化领域的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形成审计合力。三是探索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审计项目委托给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机关加强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监督管理,有效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压力。

(二)强化专业培训与学习。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基层审计机关应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学习渠道。一是定期组织文化审计专题培训,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为审计人员授课,系统讲解文化产业政策、文化项目管理、文化市场运营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审计人员对文化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自主学习,通过参加线上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三是选派审计人员到上级审计机关或文化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审计经验和文化领域的管理经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四是建立审计业务交流平台,组织审计人员分享文化审计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例,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三)建立文化审计专家库。为解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基层审计机关可以建立文化审计专家库,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审计工作提供支持。专家库成员可以包括文化领域的学者、行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等。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聘请专家参与审计,为审计人员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例如,在对文物保护项目审计时,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对文物的保护状况、修复方案等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合作,审计人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积极运用现代审计技术。 基层审计机关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审计技术,提升文化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一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审计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完善审计信息系统,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开展大数据审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文化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挖掘,发现审计线索和问题。三是建立文化审计数据共享平台,加强与文化、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分析,拓宽审计监督的范围和深度。例如,通过对文化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税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和财务违规问题。

(五)探索建立审计评价标准。基层审计机关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一是加强对文化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文化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审计评价指标。二是在指标设计上,充分考虑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注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例如,对于文化艺术创作项目,可以从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力、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从创作成本、演出收入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三是广泛征求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对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审计评价过程中,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审计评价的质量和公信力。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文化审计的内容

(一)文化专项资金审计。文化专项资金是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对其进行审计是文化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重点包括:一是资金筹集情况,审查文化专项资金的筹集渠道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照规定足额筹集,有无截留、挪用等问题。例如,检查地方政府是否按照规定比例配套文化建设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接收和管理是否规范。二是资金分配情况,关注资金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向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有无分配不合理导致资金闲置或浪费的问题。例如,审查文化场馆建设资金的分配是否根据实际需求和建设规划进行,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或建设规模过大的情况。三是资金使用情况,检查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有无虚报冒领、贪污侵占等问题。例如,对文化活动经费的使用进行审计,查看是否存在虚构活动项目套取资金的情况。通过对文化专项资金的审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文化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文化政策的有效落实是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审计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执行情况,审查基层文化部门是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文化政策,是否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打折扣的问题。例如,检查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实情况,查看是否存在变相收费或缩短开放时间的现象。二是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评估文化政策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例如,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分析政策是否有效推动了本地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否培育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三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了解文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通过对文化人才引进政策的审计,发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吸引力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

(三)文化单位绩效审计。文化单位是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对其进行绩效审计有助于提高文化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审计内容包括:一是经济效益审计,审查文化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效益,资产是否安全完整,运营成本是否合理控制。例如,对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二是社会效益审计,关注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例如,对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进行审计,通过调查公众满意度、文化活动参与度等指标,评估其在文化普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三是内部管理审计,检查文化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是否严格执行,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例如,对文化单位的采购管理、项目管理等进行审计,查看是否存在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通过绩效审计,促进文化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履行文化服务职能。

(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审计。基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审计,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审计重点包括:一是文化资源保护情况,审查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破坏文化资源的行为。例如,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审计,查看保护资金的投入是否充足,保护设施是否完善,保护制度是否健全。二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评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否充分考虑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例如,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审计,分析开发项目是否破坏了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否对当地文化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三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性,关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例如,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审计,评估园区的运营效益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通过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审计,促进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文化审计工作,对于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强化专业培训、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建立审计评价标准等措施,能够有效破解难题,提升文化审计工作水平。未来,基层审计机关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审计工作机制和方法,为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巨野县审计局  李舒

    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晶都国际C座2单元2003 邮编:250101 联系电话:400-1234-123

    Copyright @ 2020-2030 ,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4368号